电气传动
主办单位: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
国际刊号:1001-2095
国内刊号:12-1067/TP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16864 人次
 
    本刊论文
《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_工学结合

  论文导读::《电气控制与PLC》为机电类专业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对学生电气控制领域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本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努力提高教学效果,课程组在课程内容体系、教材开发、教学模式、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考核模式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论文关键词:课程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内容体系,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1 引言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也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如何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课程建设,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是各高职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内涵的关键所在,也是各高职院校追求的目标。作为六安职业技术学院首批教育教学改革课程之一,2006年开始探索课程体系的整合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并将《工厂电气控制技术》与《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两门课程整合为《电气控制与PLC》。随着2008年学院“教学质量提高年”不断推进和深入,课程建设的研究在学院也不断深入,本课程2008年12月获得安徽省教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项目名称为《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两年来,课题组与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深度合作,研究并实践了基于“工作岗位能力”的课程开发模式,开发了工学结合的模块式理论-实践一体化《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教材,构建了全程化、多元化《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考核体系。为其它课程的改革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2 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开发模式

  以服务于机电类专业的《电气控制与PLC》课程的建设为研究对象,研究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开发理念和开发模式,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整个课程开发流程为岗位调研→工作过程分析→课程定位→课程标准制订→基于工作岗位能力的教学内容设计→融“教、学、做”教学情境设计→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设计,并以企业对学生的能力评价作为检测参数,形成闭环控制,适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2.1 课程的定位与总体设计

  2.1.1 课程的定位

  《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数控技术

  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工业生产一线岗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学生具备数控工艺编程、加工和数控系统维护、管理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工作的方法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沟通协调能力,从而能够在机械制造企业行业顶岗实习,获得综合实践能力。而现代生产设备离不开控制技术的发展,《电气控制与PLC》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分析、安装、维护、调试电气控制系统及技术改造的能力。

  2.1.2 课程设计理念

  为了培养工作在工业生产企业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电气控制与PLC》课程的课程设计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理念,我们与江淮电机有限公司、江淮齿轮有限公司等企业行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合作,

  以企业岗位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进行系统化的项目课程开

  发。

  ◆“工学结合”理念

  根据工作岗位生产流程,选择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以此为切入点,设计实践教学项目,按照项目的生产岗位要求,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方法实施,实现“4个企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设备企业化;角色企业化;实训过程企业化。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念

  在实践教学中突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将学生自主策划、任务分解,“教、学、做”和总结有机结合,采用“老师布置项目→学生资讯→老师讲解、任务分析→学生策划→投入实施训练→记录实训结果→项目考核→教师和学生互动总结→学生撰写项目报告→教师评价→问题反馈”的模式。

  ◆课堂与实训场所一体化理念

  课程的大部分内容安排在实训室进行,实现仿真生产环境下的融“教、学、做”一体的教学,在指定的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淡化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实现课堂与实训场所一体化教学模式。

  2.2基于工作岗位能力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教学设计充分结合现代职业教育的思想和理念,符合工学结合的特点,体现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和课程的系统化。遵循“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理论为支撑”工学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为一体。

  2.2.1 构建了模块化、渐进式理-实一体化课程内容体系

  把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转换为课程,形成了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体系,设计教学内容时,以基本操作技能、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梯度提升为主线,以项目教学为载体,以知识够用为度,构建了“渐进提高”的理论教学→现场演示→项目训练→项目考核等模块和项目,充分体现了课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淡化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界限,在以项目为中心,相关知识为背景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能力的拓展和延伸,使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融为一体。

  2.2.2 教学内容的选取

  根据制造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依据能够胜任制造行业企业的机电设备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等职业岗位所必需的知识、能力、素质来选取教学内容,对后续课程、维修电工考证的应知应会内容等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课程内容的按模块递进式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内容,并兼顾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3 课程内容组织与安排

  课程教学摘要的是,系统化项目课程的设计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 开发了工学结合的模块式理实一体化《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教材

  模块式理实一体化《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教材,是在企业调研,岗位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由课程组与江淮电机有限公司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合作,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和机械制造企业、行业岗位群的需求,以职业岗位能力对专业知识的需求确定教材内容体系,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载体,以生产实践中典型设备为导向,结合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和工学结合经验基础上编写的,在注重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突出技能的培养。改变传统的实训课内容仅作为理论课内容的验证,走向以岗位职业标准和要求为依据,以训练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并结合当前电气控制技术发展现状,设置课程的内容,使学生得到的训练与岗位要求有机结合。本教材的突出特点是采用“模块化”的理论-实践一体化内容体系。共6个模块,为了方便老师教、学生容易学,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综合项目实训”的形式设置了每一模块内容。本教材2010年8月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电类专业规划教材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4 教学模式设计

  4.1 设计了工学交替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采取以项目为导向、以实训项目任务为驱动、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首先教师布置实训项目任务,学生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进行资讯、决策、计划,即借助精品课程

  网站,查阅学习资料获取信息,制定完成实训项目任务的计划、步骤,教师也可通过教学网站对学生决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即在学生“做”中“教”。教师只是指导者,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精心设计,创设符合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学习情景,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学生 “做”中“教”,学生全程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各个项目的实施,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和岗位的职业能力,而且增强了学习工作的能力和合作沟通的社会能力。通过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4.2 构建了渐进式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

  为了凸显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课程组对本课程的实践技能进行了优化和整合,体现实践技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设计了以电气控制与PLC核心能力为主线,以维修电工技能鉴定为依托,以岗位实习

  图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

  为提升,以省级维修电工技能大赛为目标的渐进式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不同阶段的培养,将使学生的电气控制专业技能从基本技能培养到专业技能的培养,从单一技能培养到综合技能培养,从实训室培养逐渐走向生产实际培养,形成从初级到专业的多层次渐进式的过程。而且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断面可以获得相对独立的专业技能以及考取维修电工等级的技能鉴定证书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随着我院“3+3”课程体系的实施,维修电工(中级)职业证书达标课程的执行,以及通过参加院级和省级维修电工技能比赛,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持续渐进式的提高怎么写论文。两年来,维修电工考证通过率100%,2008年3名同学参加安徽省第二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维修电工技能竞赛,取得了两名三等奖,2009年3名同学参加安徽省第三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维高职组修电工技能竞赛,取得了两名二等奖和一名三等奖。

  5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5.1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根据授课内容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例如项目驱动法、实物展示直观教学、现场教学、分组讨论、小组协作、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原则,注重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激励、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学知识”上升到“用知识”。

  5.1.1 启发式教学法

  首先运用激疑导入法,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项目任务驱动、案例或实物展示,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思考,引出所要讲授的课题。

  5.1.2 项目教学法

  以项目为载体,将理论教学内容融合到实践教学中,让学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动手操作,真正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通过设置实训思考题达到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5.1.3 暗示教学法

  在检查学生的实训项目过程中,当发现学生的错误时,并不直接指出,而是通过暗示、引导,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抽象思维能力,从而找到错误所在。

  5.1.4 讨论教学法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小组协作式学习,及时地安排适当的实训、课题,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5.1.5 “故障设置”教学法

  针对每个项目的难点和重点,教师事先在项目中设置故障,然后让学生查找、诊断,找出故障后,分析产生故障的原因和解决的措施,使学生加深印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2现代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本课程综合使用了教学网站、电子教案、多媒体动画课件实操视频点播、教学过程录像、在线答疑等多种教学手段。

  5.2.1 多媒体教学

  制作了大量的动画,开发了课程教学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资源整合,同时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和对学生学习心理的把握工学结合,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使教学过程更为形象、生动,教学内容更为精炼。

  5.2.2 虚拟仿真教学

  利用虚拟技术,将仿真软件应用与教学中,建立了虚拟的网络教学平台,在虚拟环境中构建真实的职业环境,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结合。相关教学与仿真软件如下:

  ◆FX系列PLC编程及仿真软件

  ◆工业自动化系统组态软件

  ◆继电器逻辑电路仿真软件

  5.2.3 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本课程组开发了《电气控制与PLC》精品课程网,包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理论与实践教学视频、习题、试卷及答案等网络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网上资源,从相关专业网站上查阅资料,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向学生公开了自己的电子邮箱地址,建立了教师答疑系统。

  5.2.4 维修电工技能竞赛

  学校举行维修电工技能竞赛,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和创造思维,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同时邀请企业从事电气控制技术领域的技术专家来学校进行学术讲座、请回从事PLC应用技术的往届毕业生进行现身讲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采用了上述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脑、眼、耳、手,教学不枯燥、教学效

  果直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

  6 构建了全程化、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考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增强能力、提高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为了改变过去主要通过一次考试定成绩的单一的考核评价模式,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指导思想,使课程考核方式和内容更加符合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学生实际情况、课程特点和专业特点;突出对学生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实践技能、综合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充分体现全程化、多元化课程考核的思想,增加课程考核方式和内容的透明度,使教师更加明确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更加明确课程学习的目标,逐步改变教师一定程度上的盲目教学和学生被动学习的不合理局面,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进一步改革。我们在充分调查和研讨的基础上,结合高职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特点,构建了全程化、多元化《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如图2所示。

  图2《电气控制与PLC》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从课程考核改革实施的情况看,学生上课的出勤率很高,学习态度端正,实践教学的效果比改革前有了明显的提高,期末考试的成绩较好。经两年多的实践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为我院课程考核改革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课程考核改革取得的成果见表1。

  表1 《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考核改革前后教学状况对照表

  学年度

  上课出勤

  率(%)

  作业完成情况(%)

  学习

  主动性

  实践项目

  完成情况

  学生满意度(%)

  教学成果

  06-07

  (改革前)

  91.1

  85.6

  一般

  较好

  91.4

  维修电工考证通过率100%。在省第二届高职组

  维修电工技能竞赛中,三名同学参赛,有两名同学获得“三等奖”,省第三届维修电工技能竞赛中,三名同学参赛,有两名同学获得“二等奖”,一名同学获得“三等奖”。

  07-08

  (改革前)

  92.8

  89.3

  较好

  较好

  92.5

  08-09

  (改革后)

  98.8

  98.3

  好

  好

  97.6

  09-10

  (改革后)

  98.5

  98.6

  好

  好

  98.8

  7 结论

  《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改革的成果,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反映精品课程教学网站学习资源丰富,为学生课后进行自我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收获很大。本成果设计的动画课件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深受授课教师和学生的好评。成果中所采取的以项目为导向、以实训项目任务为驱动、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全程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成果中所研究并实践的基于“工作岗位群和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和开发模式,在全院已经逐步推广。全程化、多元化《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考核模式不仅体现了它的考试功能,更重要的是使教师、学生双双投入到了教与学的整个过程,极大的提高了《电气控制与PLC》课程的教学效果。此成果已在我院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董爱梅。《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考核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8年第41期:11-12 .

  [2]李元元。创新教育模式,培养“三创型”人才[J] .中国高等教育,2003(23):30-32.

  [3]熊威。高职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及途径探讨[J]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38-40.

  [4]张艳,王庆海。一体化教学在《电器与PLC控制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117-118.

  [5]朱媛。基于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机床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改革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100、110.

  [6]王烈准。全程化、多元化《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考核改革探索与实践[J]。宿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8期: 100-102.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电气传动》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电气传动》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